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随着用脚力丈量,眼力见证,脑力思考,笔力磨砺,笔者在上百万关于中国钛工业发展的文字中,记录并见证了一代代中国钛业人奋斗者的足迹与智慧的赞歌。近日,去了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润科技)走访调研,聆听负责人76岁肖自江对湘润科技的介绍,心生几重敬意:敬意老当益壮肖自江,钛有力量;敬意挥战戈壁湘润人,点钛成金;敬意艰苦创业五江集团,融钛耀眼......
笔者足迹走遍了国内海绵钛企业,唯有湘润科技姗姗来迟。2022年4月到湖南长沙专访时任五江集团董事局主席肖安江时,相约去湘润科技走访。随后湘润科技负责人肖自江也相约去湘润科技走访,一晃三年过去了,才于近日走进湘润科技。脑海里想象的湘润科技立于戈壁沙滩,荒芜之地,一片荒凉。走进湘润科技,走近湘润科技,眼前一亮,湘润科技是屹立戈壁沙滩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钛亮”了。
聆听肖自江谈五江集团跨界融合的发展,谈湘润科技是开拓创新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为人民服务的儒子牛后,笔者对湘润科技在戈壁滩上深耕钛产业的坚韧不拔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三年前专访肖安江时,他说10多年前五江集团决定在新疆戈壁滩上建设发展钛工业,当时曾有业内人士断言:很难!认为不可能在戈壁滩上发展钛工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大道至简,难也变易。如今,湘润科技不但在戈壁滩上把钛产业铸造成了“绿洲”,还在技术、工艺、绿色发展等多方面探索并改写了中国钛工业发展的生产环境。肖自江说“我们湘润人已经把荒地变成了绿洲,变成了宝地,变成了富地,变成了福地。”
湘润科技在戈壁滩上发展钛工业有“钛”多的不可思议,“钛”多的不可想象,艰难而不断进取的精神中看到了湘润人有一股铿锵的力量。湘润科技把“唯有创新多壮志”的信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刚在戈壁滩上建设海绵钛生产线时,还原蒸馏炉直接“对标国际”,上了13吨炉(当时只有日本具备13吨炉,遵义钛业曾经拥有过12吨炉)。随后他们自主研发设计了全球最大的16吨炉、18吨炉、20吨炉。肖自江说,看似炉型的扩大,实际上其中的工艺创新、技术突破、流程梳理、相互融合都蕴藏着思维与技术的突破。湘润科技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变成可能的事做好了。他说,技术创新质量提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湘润科技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潜力。
湘润科技海绵钛20吨还原蒸馏炉,全球最大,当之无愧。笔者想起了中国钛工业发展中关于海绵钛10公斤试验的文字记载——1958年3月,朱德委员长视察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的10公斤海绵钛扩大试验场时说:“钛这种金属十分重要”。10公斤海绵钛扩大试验场到湘润科技的20吨海绵钛炉,看似一个数据的变化,背后却是近七十年来中国钛工业艰苦探索、奋力磨砺的发展史。在此,不但要致敬湘润科技人在戈壁滩上敢为人先的拓荒牛精神,更要致敬一代代中国钛业人为中国钛工业发展的儒子牛精神。
敬意湘润科技人,敬意肖自江一家几兄弟的人生态度。改革开放初期,几兄弟有的当泥瓦匠,有的挑着担子大街小巷吆喝,有的在编竹篓具等......领域融合,思维和合。几兄弟创立的湖南五江集团2012年着手到新疆戈壁滩上考察钛工业发展,2014年正式入驻戈壁沙滩,2015年钛项目获批,2018年10月24日第一炉海绵钛在戈壁滩上诞生。随后,钛锭、钛板坯、钛卷等钛产品在戈壁滩上诞生。五江集团跨领域发展的钛产业在新疆戈壁滩形成了从矿到海绵钛到钛产品,甚至包括绿电在内的全系列、全工艺钛产业绿色发展链条。
肖自江说,过去一些矿老板在新疆开矿是为了“铁”而浪费了大量的“钛”,湘润科技入驻后不但“点钛成金”,还让铁得到利用。湘润科技唤醒了亿万年沉睡在新疆大地上的钛矿,福惠了新疆人民。他说,做事情要坚持而正确,坚持而进取,只有这样才能把正确的事做好。艰难而把正确的事做好是快乐的,湘润科技让戈壁滩上的钛“复活”了,钛因此在湘润科技人的智慧里有了“英雄用武之地”。
湘润科技很多人是跨界来到戈壁沙滩从事钛业的发展,不少90后大学毕业生来到湘润科技献青春献智慧,有的已经在这片钛的热土上成家立业。他们有的不懂钛却善于学习,表面看是无知无畏,实际上是在一张白纸上“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可能的事做好”。这就好比1958年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在一张白纸上开展10公斤海绵钛扩大试验场一样。人类在科海星辰中的每一次探索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五江集团的几兄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借款20元创业,涉足不同的领域,到现在成为中国500强企业同样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中国钛工业发展的蓝图。
肖自江说,湘润科技敢想、敢做、敢为,树立了破局思维。不但要在产量上引领,也要努力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戈壁滩上“点钛成金”。从13吨炉发展到16吨18吨20吨炉,湘润科技人员在坚持科学理论的思维中敢想敢做敢为!如何把大炉型的“饭”做好,做出市场需求的“色香味”,需要“敢叫品质换新天”的科学精神。湘润人奋蹄扬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终于在2025年实现了质的飞跃,从5月份开始,海绵钛0级品率连续占据总产量的90%以上。从“量”到“质”的跨越凝聚了湘润科技的智慧。挖掘深耕,湘润科技在提升品质朝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下苦功夫、真功夫、智功夫,历练了湘润科技0级品率大幅提升的“功夫钛”。
与湘润科技技术人员、一线员工交流时,能够梳理出一些他们的工艺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思想跨界突破思维——制定远高于国标的海绵钛企业标准,出现1级品会相应受到处罚,把标杆立起来,自上而下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中创新工艺;建立高标准质量体系,品质从矿源抓起实现四氯化钛生产连续稳定,液镁质量控制技术取得一些工艺上的突破,体系保障必须落地,让“想”落“地”;海绵钛温度料速匹配,模拟传热对流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炉型参数实现了独特的标准化;自动化程度高,全方位监测,检监测系统完善,对异物严格品控;质量要求每月进步一点点,不查明原因不放弃,不解决问题不放弃,建立创新胆大信心等工作理念。
笔者调研中获悉,湘润科技今年推行工艺创新与相关品控管理的合理、科学有效结合以来,质量稳中求进,品质稳中提升。0级品率已连续多月超过总产量的90%以上,最好月份超过93%。湘润科技0级品率的大幅提升再一次证明技术没有天花板,质量没有天花板,只要对技术不断的质疑与叫板,创新与完善才会获得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敢叫品质换新天”的新质生产力成果。
离开湘润科技,驱车走出龙山凤山时,笔者想起了肖自江讲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设龙山凤山的故事:2012年开始着手湘润科技的建设时,面临的是一片戈壁沙滩,有大量的泥沙石块需要搬运到很远的地方,既会产生高昂的运费,又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湘润科技从绿色发展考虑,对建设厂房挖掘产生的沙石泥块就地取材,就地应用,建造了龙山凤山。也就是把戈壁滩上的石块泥沙堆积起来,在摸索中如何种植树木搞绿化。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进入厂区的马路两旁建成了左、右相望的龙山与凤山,迎来了两山绿树耸立,鸟儿欢歌的景象。两山象张开羽翼的双臂,喻意是湘润科技腾飞的翅膀。大道两旁厂房之间也是绿树成荫,成为湘润科技绿色发展的一种标志:过去员工上班顶着烈日进厂房,现在沿着树廊到车间。
龙山凤山相映成辉,厂区绿树环绕,有的树木高度已经超过10米。绿油油的草坪,相间的树木笼罩,厂区环境比邻近的戈壁滩温度低3℃左右。小小龙凤山,这是湘润科技的金银滩,是绿色发展尊重自然的见证,或许这就叫敬天爱人——敬畏大自然,爱护人类环境,让自然生态在湘润人敬畏中就地取材锦上添花。
作者与肖自江(左)合影
采访札记:人是要有点精气神的!
这几年与肖自江在宝鸡等地见过几次面,彼此没有深谈,相约希望到湘润科技看看戈壁滩上的中国钛工业。微信上偶尔也会聊聊天,比如20吨炉出第一坨海绵钛时,他拍了一张图片很快把喜讯传递过来。礼节上的祝贺“你们真厉害!”这次去了企业,看到了戈壁滩上的湘润科技,眼前一亮!心里一震!湘润科技真不简单,硬是在戈壁沙滩上建设了中国钛工业的绿色工厂。
与76岁的肖自江聊天时,笔者说“您是老当益壮钛有力量”。精气神满满的他浑身都是力量。谈到自己曾经干过泥瓦匠等多种活路时,他说,任何行业只要肯学习往往会一点就通。泥瓦匠的肖自江还获得过国家专利。笔者曾在钛渣电炉、四氯化钛等生产线上干过,聆听肖自江谈泥瓦匠、编竹篓等一些“匠艺”与“钛艺”的举一反三时,真有触类旁通的感觉。有些东西不要简单去推翻民间工艺,道理是相通的,比如红彤彤的钛锭快锻过程就像北方人的“擀面与揉面”,钛丝拉拔与兰州拉面也是有相通的道理。肖自江的聊天浅显易懂却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