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24小时连轴转,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但账户上的现金连支付本月原材料货款都不够。”站在轰鸣的生产车间里,宝鸡钛谷东区一家钛企负责人的脸上满是矛盾。这家拥有40多名员工的民营钛企,今年承接的主要是宝鸡地区同行协作订单,却在年末陷入“活不少、钱难收”的困境。
这样的窘境在“中国钛谷”宝鸡并非个例。作为全球钛材产量占比超50%的产业重镇,宝鸡聚集着近700家钛及钛合金相关企业,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5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8户。今年下半年,受益于国产大飞机、舰船建造等国家重大项目牵引,中高端钛材需求持续爆发,多数民营钛企订单量同比上半年增长15%以上。但宝鸡钛产业研究院走访发现,截至10月底,宝鸡超六成民营钛企面临应收账款高企问题,部分企业回款周期长达6~7个月,年底资金链承压明显。
1.订单火爆与资金紧绷的反差
在宝鸡钛产业园企业中看到一派繁忙景象:钛企业生产线上,工人正加工用于3C的钛丝;仓库里,标注着“航空航天专用”的钛合金板材整装待发。数据显示,2024年宝鸡钛产业集群民营企业贡献了近七成增长。
订单增长的背后,是企业账本上日益膨胀的应收账款。中小民营企业的处境更为艰难。部分企业反映今年承接的件订单合同金额达8000万元,但截至10月仅收回30%货款。“原材料采购要付现金,工人工资不能拖欠,可客户付款要等项目验收完,光流程就需要6~7个月。”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企业每月原材料采购需1200万元,人工成本300万元,而三季度应收账款达5200万元,资金缺口靠民间借贷填补,月息高,企业难以维持。
2.回款难背后的多重梗阻
“不是客户故意拖欠,而是产业链付款机制决定了资金回笼速度。”部分民营钛企业解释,民营钛企多处于产业链中游,上游面对海绵钛供应商的现金结算要求,下游则要接受军工集团、大型制造企业的长账期条款。宝钛龙头企业2025年数据显示,其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约200天,存货周转天数同样长达200天,大量资金被占用。
客户集中度高加剧了回款风险。某钛企上市公司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公司向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达69.52%、72.56%和78.96%,且未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大客户掌握话语权,我们根本不敢催款太急,怕失去后续订单。”一家不愿具名的民营钛企销售总监坦言,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部分企业为抢订单甚至接受“先供货、后谈付款”的不合理条款。
融资渠道不畅让企业雪上加霜。宝鸡钛产业研究院调研显示,宝鸡民营钛企多缺乏厂房、土地等传统抵押物,银行贷款审批周期长、额度有限。尽管邮政储蓄宝鸡支行与钛业协会联手推出互助基金贷款,建设银行也通过交易平台提供融资通道,但仍有近半数中小企业依赖民间借贷缓解资金压力。
3.破局之路:产业升级成为根本出路
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摆脱低端同质化竞争才能掌握议价权。据了解,今年以来宝鸡民营钛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很多企业已投入年营收超过8%用于研发和自主创新,大量企业已开始聚焦高温钛合金、高强韧钛合金等新产品,提升企业行业竞争力。
“年底回款难是行业发展的阵痛。”政府也积极先去推动建立应收账款融资服务机制,联合金融机构开发基于订单的信用贷款产品。同时引导企业通过抱团发展方式,从“卖材料”向“定标准、定规则”转型,让宝鸡钛企在全球市场挺直腰板。
夜幕降临,宝鸡的钛企车间依旧灯火通明。对于这些支撑大国重器的民营企业家而言,订单的火爆是行业的希望,而回款的畅通才是企业持续前行的底气。如何破解“活不少、钱难收”的困局,不仅关乎宝鸡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考验着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生态韧性。

 
  








 
                
                 
                 陕公网安备 61030502000103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50200010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