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匆匆忙忙赶去采访宝鸡海吉钛镍有限公司(下称海吉钛镍)总经理高骏时,已近下午5点了。下车,握手,与高骏寒暄几句便直接到生产现场参观,他指着堆放整齐的产品说,这是镍板、镍管、棒材丝材,那是钛产品等等。高骏对每一种产品的介绍相当详细。参观完来到他的办公室,他一边剥着桔子让记者吃,一边聊着海吉钛镍的生产经营情况,这时记者才开始注意观察高骏。
高骏,个子不高,头发短短的略显花白,穿一身灰色的工作服,平易近人,讲话低沉。记者看见他坐的沙发背后墙上挂着一幅书法“山外有山”。记者问为什么喜欢这四个字,高骏说,埋头做事是海吉钛镍的风格,做企业应该谦虚一点,山外有山。你在这个领域做得好,别人在那个领域做得好,每个领域都是互补的,只有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才能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看来,高骏是一个深藏不露的“山中人”,因为,只有60多位员工的海吉钛镍2019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相当不错的业绩。

酸酸甜甜的桔子里揉进了高骏创业时的酸甜苦辣。随着与高骏聊天的深入,今天发展不错的海吉钛镍创业时也是一路波波折折走过来。2003年之前,他与别人合伙创业,2003年12月开始自己创业成立了海吉钛镍。高骏说,刚创业那会配套、观念诸方面都存在问题,于是选择从做贸易开始。记者问,宝鸡以钛为主,海吉钛镍怎么主业反而是镍?他说,或许是阴差阳错吧,客户需要啥就做啥,慢慢的就把镍做大了。当然,最早也是从做钛开始。高骏说,我们立足产品精细化、产业专业化,起初做产品时偶尔也有质量问题,但我们会认真对待,做好售后服务。他说,客户不能做一个砸一个,而要努力做一个留一个。或许这是海吉钛镍在市场留下良好口碑的关键:真诚待客,诚信经营,真心服务。
高骏是一个真诚、实在、低调的人,他以前在一家国有企业做财务,记者问当初为什么想到自己出来创业,又先后从贸易转入做实体?他说,当时觉得工资低,家庭困难养不起,于是,一咬牙出来折腾一番创业了海吉钛镍。这让记者联想到一篇写董明珠的文章,有人问董明珠缘何选择做销售,董明珠说,丈夫去世时自己才36岁又带着儿子,认为做销售只要做得好提成高可以改善家里的生活。其实,华为任正非同样是家境困难,身背200万元债务,逼迫自己开始创办了华为......

听了高骏的创业背景,看到了一个男人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与拼搏的韧性。记者问从贸易转入实体后海吉钛镍是如何实现这个转型的?高骏说,做贸易时海吉钛镍形成了自己的客户群,这也是我们做实体的基础。他说,做实体与做贸易是有区别的,做实体牵涉厂房建设、工艺装备、技术研发、产品生产方方面面。不管做什么,虽然创业过程苦一点,但只要扎实做事自然会有良好的效果。高骏说,海吉钛镍从贸易转入实体后,重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品把控,一句话就是从基础管理环节抓起,按照客户需要啥就努力去对标生产啥。他说,现在我们的镍材产量800多吨,钛材产量100多吨,其中镍材产量宝鸡第一且在国内也处于前列。其实,固守“山外有山”的高骏不愿多说,记者采访他就是听说海吉钛镍的镍产量是宝鸡的“镍王”时,才产生了探访海吉钛镍的好奇心。果不其然,真是“镍王”。
“山外有山”,记者感觉正如高骏其名,他是“骏”腾山中人。骏,处在品质金字塔尖的马。海吉钛镍是宝鸡“镍王”,这不正是处在“镍”字塔尖的马吗!记者问海吉钛镍从2003年12月创业17年来有什么变化?高骏说,一是钛镍产品发展越来越丰富,板、管、棒、丝材及深加工形成产业链;二是产品质量得到市场广泛认可,下游化工装备等多个领域都有海吉钛镍的影子;三是企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2004年销售收入只有640万元,2019年达到1.5亿,增长近24倍。
讲到“十四五”期间发展的规划,高骏说,钛的8吨真空自耗炉等多个装备待2021年安装调试投产后,海吉钛镍的产能将大幅增长。

据悉,海吉钛镍创业至今已成为专业从事钛及钛合金材料、镍及镍合金材料、锆材料及制品研发与生产的科技型企业,获得国家专利10项,拥有成熟的工艺技术、完善的质量体系、先进的检测手段,通过了l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制盐、氯碱、化工、冶金、环保、镀膜、体育等行业并出口世界多个国家,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采访札记:山外有山
采访完毕,合上采访本准备起身告辞时,高骏说,我们海吉钛镍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们的理念是努力追求品质、为客户创造价值。简单朴实的言语,折射出了海吉钛镍人的低调沉稳。高骏办公室“山外有山”四个字时刻告诫宝鸡“镍王”,居安思危,居危思危,方能成为“处在品质‘镍’字塔尖的马”。
财务、贸易、实体......高骏人生与海吉钛镍的转型成功都是一次次对“山外有山”的诠释:“骏”腾山中人,潜心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