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钛白粉生产企业经过几番整合,产能集中度迅速提升。近两年国际巨头资本运作频繁——杜邦分拆钛白粉上市,亨斯迈收购Rockwood 旗下的萨哈利本并计划推动钛白粉业务IPO上市,并且除杜邦以外均没有扩产计划,供给格局相对稳定。
国内钛白粉行业企业间的重组与联合操作则主要体现在中核钛白收购甘肃东方、中核钛白收购豪普钛业、科斯特(Cristal)收购江西添光等。
整合重组、强强联手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了行业共识,那么,行业整合究竟会从哪些方面展开?行业巨头频频动作又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
龙头企业强强联手
4月7日,佰利联发布《关于筹划重大事项停牌的公告》,宣布公司股票自当日起停牌,文中指出“本次重大事项涉及产业整合,标的公司为四川龙蟒钛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时引发业内热议。
从产能规模来看,截至2014年底,四川龙蟒拥有钛白粉产能30万吨,佰利联22万吨,合计达52万吨,占2014年国内钛白粉总产能344万吨的15%;两者2014年合计产量为29.8+19.5=49.3万吨,占国内总产量246.6万吨的19.99%;此外,2015年龙蟒与佰利联仍分别有5至6万吨的新增产能释放,2015年底二者合计产能或将达到63万吨,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四大钛白粉企业,仅次于杜邦(116万吨)、亨斯迈(90.2万吨)和科斯特(77.8万吨),占据行业绝对龙头地位。
从出口份额来讲,我国自2014年进一步打开出口市场,出口企业较为集中,2014年我国共出口钛白粉55万吨,其中龙蟒与佰利联合计出口22万余吨,占总出口量的40%,在出口市场影响力巨大。
通过此次联手,龙蟒将借助佰利联的上市平台获得更畅通的融资渠道,而龙蟒向来是国内钛白粉行业的风向标,在原材料及市场资源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将为佰利联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联合后的四川龙蟒—佰利联将成为国内钛白粉行业的绝对巨头,更优异的产品质量、更低廉的生产成本、更庞大的销售网络,决定了在国内钛白粉行业绝对的话语权,掀开行业整合大幕的一角,同时有望激发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加速推进行业的整合进程。
主力企业择优追随
领军企业率先发力,中核钛白等一众国内主力生产企业也纷纷开始行动。
相比于龙蟒和佰利联,国内绝大部分生产企业还不足以凭借一人之力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相反,借力领军企业,巧妙利用既有资源,形成自身独有特点,保持并发挥固有优势,才有可能获得机会。
氯化法生产工艺因其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近年来大受追捧。事实上,氯化法生产的钛白粉产品在品质上也确有其优势。
在中国,对氯化法的应用仍然只停留在两三家企业,尚未形成可喜的规模。然而氯化法趋势已经无可阻挡,中国钛白粉行业协会协同国家各部委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钛白粉行业规范条件》、《钛白粉能耗标准》、《钛白粉清洁生产标准》、《无机颜料工业污染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法规,随着这些环保政策的相继出台与落地,以硫酸法为主的生产模式势必受到影响,氯化法终究是大势所趋,如果企业能够在这方面下些功夫,或许能找到新的天地。
国有企业强化市场竞争力
相较于强大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国字号团队的盈利能力始终不尽人意,尤其近几年全国经济环境并不乐观,大型国有企业连续亏损,多年难见明显的起色。然而,从近期情势来看,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方面也做了相当大的努力,比如国企中的老大哥攀钢钛业,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区域资源,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个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国有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这对于原本就具备充足的自然资源和市场份额优势的他们而言,如虎添翼,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在诡谲的市场风云中屹立不倒,还大有可能焕发新的生机。
此外,国内第一家氯化法钛白粉生产企业——锦州钛业也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保持着稳定而良好的发展步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市场手段最终只是锦上添花的辅助,产品本身的优势才是可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从近年的行业数据来看,锦州钛业亦在积极扩大规模,管理整合资源,提升综合实力,它将来的发展,我们大可拭目以待。
中小企业细分市场
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困扰钛白行业已久,开足马力生产也好,暂时停产也好,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市场饱和,选择众多,生产“优秀产品”并不一定意味着销量,生产“用户最需要的产品”或能剑走偏锋,脱颖而出。
在这方面,宁波新福、山东道恩等企业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在细分市场精耕细作,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市场效果。可以想见,如果短期没有能力占领大半市场,那么分解市场需求,寻求特殊产品作为突破口或者专攻个别需求领域,也是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强化市场竞争力的一个不错选择。
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国产钛白粉价格从2009年初开始上扬,并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经历了一个高峰期,期间主流价格上涨逾50%,这期间国内利用成熟的硫酸法生产工艺,采取短平快的方式,投资不断涌入,产能空前增长,市场极度繁荣。
然而,2011年7月起,中国钛白粉市场主流价格急剧下跌,短短5个月内,价格暴跌35%左右,吞噬了此前大部分涨幅。虽然此后钛白粉价格也挣扎着回升过一段时间,但到2012年4月的再度返身下行,盛宴结束——钛白粉行业的去库存化开始了。
综合考虑钛白粉行业的周期演变,2015年钛白粉行业势必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并且向更为健康、有序、规范、良性的方向发展。
行业整合,强者愈强,产能继续得到释放,未来中国出现一个全球最大的钛白生产企业也未必是不可能的,当一个中国企业的产能超过杜邦的时候,它的市场要去哪里寻觅?
借用业内某个领军人物的一句话,“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把产品质量做到最好,成本控制最低,品牌效应最强,影响范围最广。能做到这些,还愁产品销不出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