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作为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行活动的配套活动,钒钛资源与钒钛产业院士专题对接会在成都举行。为什么钛合金应用推广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平祥提出解决方案,我国应拿出有区别的技术和工艺路线。
张平祥认为,目前国内在钛合金的研究、工程化、产业化沿着航空用钛的技术路线,但这样的路线是高质量、高成本的。实际上,钛的推广应用,性能够用、低成本是个关键。
通过近两年的梳理,他发现,我国的钛应用没有区分出工艺路线。拿“干航空的技术路线”应用到无需高新钛技术的领域,成本太高。
比如海洋用钛、兵器用钛,对钛性能的要求并没有到达航空用钛的标准。“民用更是这样,老百姓喝水的水杯子,不要求那么高级。”
对此,张平祥认为,国内应该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不同行业的用钛标准,进而催生不同的加工工艺。
他以攀枝花的海绵钛为例。“攀枝花提取出的钛有独特的成分特点,或许不适合走航空钛路线,反而适用于其他领域用钛”,张平祥表示,“要细分分析,没有必要去搞重复建设”。
钛应用“推不开”,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工艺研发少。以往的钛研究集中于材料研发,而对钛工艺,如成型焊接、冲压、表面处理等工艺上少有涉足。一些兵器厂“不会用钛”,材料坏了也不会修复。
“我们没必要在现在路线上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而是应该补齐工艺研发短板,尽可能把钛资源都用起来”,张平祥说道。
他指出,从近两年的钛市场看,除了军工钛市场增长,民用增长也很大,老百姓接受度很高,这是钛资源应用的机遇。
张平祥表示,在民用钛的合作上,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愿意提供技术、设备和工艺支持,希望合作开发更多钛资源的新功能、新工艺,甚至有机会从不同的应用入手,探索出低成本的新路径。
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朱雪黎 王晋朝 摄影 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