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续监测炉内真空度,这是为了保证无空气或少量水泄漏,避免氮或氧污染熔体(大量水的泄漏会引起严重的爆炸事故)。
(2)连续调整熔化速度,以便控制铸锭顶部熔池的尺寸大小(见图8. 8).凝固偏析的倾向会引起合金类型的改变,因而控制熔化速度和熔池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易于偏析的合金,如Ti-17或Ti-10V-2Fe-3A1,通常将铸锭的直径减小到75cm,并且以较低速度熔化(5~6kg/min和8~10kg/min).经实践改进的熔炼工艺为:铸锭顶部保持一个更小、更浅的熔池,更低的熔炼速度,相应配置较低的电力(200~275kV·A和400-500kV·A) .
(3)大部分的VAR炉在铸锭模顶部安装了电子线圈,以便产生电磁场来搅拌熔融金属,这对改善铸锭的均质性是有效的。搅拌强度取决于不同的钛生产厂家和生产不同的合金,从经济利益讲,工艺上没有统一的规定,甚至是否必要也没有达成共识。
(4)在接近铸锭的末端部位(25%~35%)时,通过分步降低功率来降低熔化速度,在VAR工艺中,这和常规的Ni基或Fe基合金铸锭,冶金样炼时的顶部加热操作一样该工艺将极大地减小缩孔和其他缺陷(如铸锭顶部,百企)炼时成。由于缩孔能在产品中扩展,形成缺陷,因此,缩孔的减少,降低了加工过程中的金属损失,同时有效地消除了缺陷。
控制熔炼的技能更多来自经验和取决于设备,因此,在熔炼操作中有很明显的“技巧”成分,这使得有经验的熔炼炉操作工(通常称“熔炼工”)成为所有钛生产商的宝贵人力资源。最后,使用基于系统知识更好的工艺控制条件,可能减少对掌握大量操作经验的个人的依赖。
·